7.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2023-九游会网址多少

2024-06-17
| 6页
| 3人阅读
| 0人下载
普通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设计说明本课主要包括两个子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这两个子目之间因果相连,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屡战屡胜,获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等基本史事,并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等基本史事。(史料实证)2.分析并掌握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唯物史观)3.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书目)《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2.影视作品:(电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西柏坡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随着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迁入,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接着,党中央又从这里出发,“进京赶考”,开始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宏伟大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这段难忘的岁月征程。二、预习检查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具有怎样的意义?2.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6页相关内容,列表归纳土地改革的概况。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制作表格。 政策 耕者有其田 时间 1947年 会议 全国土地会议 文件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主要内容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7页相关内容,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教师活动: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针对中国国情分别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列表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知识,小组交流讨论,制作表格。 时期 政策 影响 国共十年对立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有助于发展革命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有利于团结民众共同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构建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四、学习任务二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7页相关内容,并出示材料,材料中的“刘邓”是谁?“进军中原”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选择这一进攻方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材料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蒋介石伸出两个拳头打我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陕北。两个拳头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要紧紧地拖住这两个拳头,让刘邓大军进军中原……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分析材料,回答问题。(1)“刘邓”:刘伯承、邓小平。(2)重大历史事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3)原因:可以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4)影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史事,加深对其重要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二)三大战役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8—119页相关内容,列表归纳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制作表格。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参战部队 东北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华北人民解放军 成果 解放了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战略决战从东北开始的原因。材料 下面是1948年秋国共双方在东北地区的兵力对比情况图。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已对国民党军队形成局部优势。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什么。材料一 下面是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未含冀鲁豫行政区) 船只 8 500多只 筹粮 9.6亿斤材料二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掌握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三)七届二中全会教师活动: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9页“相关史事”中的内容,概括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2)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3)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设计意图】使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归纳概括的过程中理解七届二中全会在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四)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教师活动: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9页相关内容,思考南京解放有何重要意义。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材料一 1948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解放东北是战略反攻的第一步。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指导下,战前中央军委就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役方针,东北野战军灵活地执行战役方针,坚持英勇作战,这是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战役中,东北地区动员支前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筹集和运送粮食1.1亿斤。——摘编自邓新功《三大战役的胜利》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路线和政策都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统区)物价飞涨,投机盛行,百姓每日生活在恐慌之中。国民党政府的改革举措,不但没有稳定经济形势,反而变成了政府对民众财产的掠夺,搞得民怨沸腾。政治的腐败直接影响到军队的士气,一个没有斗志的军队,再好的武器也不能挽救其失败的命运。——摘编自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1)共产党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2)国民党方面: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经济崩溃,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加深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的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史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五、过程性评价相关练习六、课堂小结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国民党的统治危机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更多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的胜利,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