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九游会网址多少

标签:
精品解析文字版答案
切换试卷
2024-06-16
| 2份
| 33页
| 0人阅读
| 0人下载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24.4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卷前,务必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班级、学号。3.答案必须全部做在答题纸上,用黑色水笔填写。一、积累与运用(10分)(一)(5分)1. 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2)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过秦论》)(3)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按要求选择。(5分)2. 学校准备制作大观园微型景观模型,小七同学对各建筑风格进行了探究总结,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衡芜苑——奇花异草,别有洞天 b. 怡红院——雕空木板,繁若迷宫c. 秋爽斋——芭蕉梧桐,高阔疏朗 d. 稻香村——杏花茅屋,郊野气色3. 下面这篇校园广播站的广播稿需要修改的地方共有( )同学们:大家中午好!欢迎大家再次聆听校园广播电台的午间音乐会。在下是今天的主持人晨晨,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古风流行音乐”。如果说世界上有时光机器,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载体首当其冲。每个年代都有风靡一时的全新流行,但有时也会有《声声慢》这样的古风音乐,把传统美学带进新的潮流。下面就请大家欣赏。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二、阅读(70分)(一)(15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量的民族。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对着天庭,中华的先民却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心。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女娲等人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即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请看孟子对大禹治水事迹的叙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分明是一位人间领袖的英雄事迹,哪里有丝毫的神话色彩?有人说这是儒家对传说进行信史化的结果,但儒家的思想正是中华先民的集体观念的理论表述,这仍然证明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②在中华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势若水火,但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智慧,他们关怀的对象都是人生现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宙斯、耶和华、安拉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的先民却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进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的先民却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获取灵魂的净化剂或愉悦感时,中华的先民却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惶惶,席不暇暖。在政治活动彻底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这就是为后儒叹慕不已的“孔颜乐处”。与儒家相反,庄子则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庄子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他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是保持人类自然本性的个体生命的尊严。③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产生于人间,是由人类自身的力量来创造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这大概是惟一的关于诗歌降自天庭的记载。屈原《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郝懿行疏云:“开即启也,汉人避讳所改。”可见这是指真实的历史人物启。对于屈赋中所写启与《九辩》《九歌》之事,后代注家聚讼纷纭,总的趋势是神话色彩越来越淡薄,至朱熹遂认定《九辩》实乃“舜禹之乐”,并非降自天庭。朱熹的解释不一定符合事实,但这却代表古人的普遍看法,即不相信《山海经》的悠谬之说,而宁可相信一种符合理性的信史化说法。④在中华文明史的初期产生的艺术品虽然也有以祭祀鬼神为用途的,但是最常见的还是与先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仰韶文化的大量彩陶器具上所绘的鱼鸟图案,无论是意味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还是祈祷狩猎有获,都反映着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诉求。最早的古代歌谣也都是人间的产物,都是直接与先民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对于古代艺术的这种性质,先民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吕氏春秋·仲夏纪》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里记录的是上古时代歌、乐、舞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它所再现的内容显然正是当时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⑤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例如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上的纹饰,从早期的神秘诡异的饕餮图案逐渐转变为后期的圆润柔和的几何纹饰;又如汉唐两代都很发达的墓葬壁画,前者常见伏羲、女娲蛇躯交尾之类的神话题材,后者却以宴饮、耕牧等人间生活为主要内容;又如诗歌中的神仙主题,从秦代博士所作《仙真人诗》到汉末曹操所作《精列》等游仙诗,神话色彩越变越淡,及至晋代郭璞的《游仙诗》,竟被钟嵘评为“乃是坎壤咏怀,非列仙之趣也”。东汉王充高举反对“虚妄”而提倡“真美”的理论旗帜,固然是针对甚嚣尘上的谶纬神学的行为,但何尝不是文学艺术中人本精神愈益强化的一种反映。⑥从整体而言,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准则。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诗言志”首见于《尚书·尧典》,它不一定真是产生于尧舜时代,但肯定在先秦时代就已深入人心,绝非仅为儒家学派独自信奉。对于“诗言志”的释义,历来多有歧解,但其基本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孔颖达云:“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后人或以为这是孔氏对“诗言志”说和魏晋时产生的“诗缘情”说的弥缝折衷之言,其实先秦时“志”即包含“情”在内,孔氏之语符合先秦实际情况。总之,在中华先民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摘编自莫砺锋《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4. 在读完文章后,小语同学设计了一个思维导图,来理解人本精神在中国古代艺术层面的体现。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__________ __________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的诸神不同,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事迹更像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b. 比起悠谬之说,中国古人宁可相信一种符合理性信史化说法,所以虽然朱熹对《九辩》的解释不符合事实,但因其代表古人的普遍心理而得到认同。c. 先民们对古代艺术的人本性质有着清醒的认识,故而中华文明史初期产生的艺术品反映人们实际生活诉求的作用大于其祭祀鬼神的作用。d. 从钟嵘评晋代郭璞的《游仙诗》“乃是坎壤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可见其对魏晋诗歌“人本精神越来越占压倒优势”这一价值取向的批判。6. 以下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a.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古文观止》) b.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c.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 d.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7. 文章第②段列举了孔子与庄子两个相反的例证,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8. 有专家曾提出“神话的功能就是解释自然”。请根据本文,结合实例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动静沈从文①医生得到了消息,赶来看这个军官。好像对于这次开拔①,有点突如其来,对许多问题,难于了解。②“人家请求休假不得休假,你为什么那么忙到前线去?”③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闲不惯,你知道,享受这种清福,也是看人来的。我哪有这耐心?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④“那么,为什么不派你接收家乡壮丁,倒接收沿湖各县的壮丁,这是什么意思?”⑤军官依然微笑着,“上头意思谁知道,同样是新兵,也差不多。就送我一团西藏人,只要有三个月时间训练,加上我那两连的弟兄,开上前去保你同样打得很好。这也有个秘密,用白面粉代替白药,你们不是在好些情形下,能够用这样药代替那样药?”⑥“可是到前面去也够受!”⑦“一个军人有什么可怕的?为国家,什么苦难都得忍受!”⑧“你要回到前方去,这里一定有学生要跟你去。他们都很热心,很敬仰你。”⑨军官笑了。“前面去不是玩的。他们说是那么说,恐怕去不了。你知道,热心和敬仰,都未必能验过事实。”⑩“学生肯跟你去学游击战,正是好机会!”⑪军官依然微笑着,意思像是说,“机会倒很多。”但他却为年青人辩护,“还是让他们留在本地服务好。前方要人后方也要人。这战事正在扩大延长,一时不会结束的。本地可做的事极多,他们肯热心去做,比到前面去工作,说不定还有意义些,也还有用些。”⑫医生问他什么时候离开。他说,“正等候师部回电。这里有两连本师伤愈弟兄,预备跟我一同走。总部意思把这两连人由我率领,开到长沙去,编作荣誉大队,做个模范。到时说不定还有各界团体给我献旗!我想算了吧。这战争离结束日子还长,我们并不是为一种空洞名分去打仗的。”⑬军官把话引到另一回事上去。“好天气!”他想起上次由火线上退回来时,同本团两百受伤同志,躺在向南昌开行的火车上,淋了两整天雨,吃喝都得不到。车到达一个小站上,警报来了,亏得站上服务人员和一些铁路工人,七手八脚,把车上人拖拖抬抬到路旁田地里。一会儿,一列车和车站全被炸光了。可是到了第二天,路轨修好,又可照常通车了,伤兵列车开行时,那学生出身的车站长,挺着瘦长的身子,在细雨里摇旗子,好像一切照常。那种冷静尽职的神态,俨然在向敌人说,“要炸你尽管炸,中国人还是不怕。中国有希望的,要翻身的!”想起这件事情时,军官皱了皱眉头,如同想抹去那点痛苦印象。⑭军官像是自言自语,答复自己那种问题,“看大处好,看大处,中国有前途的!”⑮几个青年学生,为当地民众防空问题,跑来请教,才知道这个军官五天内就得回到前方去的消息。几人回学校时,就召集代表开会,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⑯师部第二次来电,对开拔时日却改五日为三日,算来第二天就得出发。团副官当天就雇妥了大小七只空油船,决定次日下午三点集合开拔,将船直放常德。⑰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左右,军官已离开了家人,上了那只大船。有个司书模样的青年,出城时,被熟人见及,问道,“怎么,同志,又要去了吗?”这年青小子就笑笑的说,“又要去!把小鬼子打出山海关去,送他进鬼门关。”⑱那军官站在自己乘坐那只大船船头上,穿了一身黄呢军服,一件黄呢外衣。一个陌生军佐、在河滩边茫然不知所措时,他打破了沉默,向那个部属发问,“同志,你是第几连的?是师部留守处的?”到那军佐把职位说出时,就指点那人应上某一只船。⑲其时两个青年学生代表,正从县党部开完会,在河滩边散步,商量后天欢送大会的节目。年青人眼睛尖,认出了军官,很兴奋的叫着:“团长,团长,我们今天正开会,商量欢送你和负伤将士重上前线!这会定在后天举行,在大东门外体育场举行!”⑳军官见是两个学生,“不敢当,不敢当!我们就要开船了。”㉑他看了看表,“省里来电命令我们今天走,再有三十分钟就开船了。请你费神替我向大家道谢,说我来不及辞行。”㉒两个学生给愣住了,不知离开好还是赶回学校里去报告同学好。两人在河边商量了一阵,还是走了。一人预备回学校去报告,另一人本打算去党部报告,到了大街,看看时间已来不及了,走回头走到城门边杂货铺里买了两封千子头小鞭炮,带到河边,眼见大船已拔了锚,船上人抽了篙桨在手,要开船了。学生十分着急,想找个火种燃点鞭炮,却找不着。㉓大船业已离岸转头了,尾梢上那面国旗在冷风中飘动不已。军官放下望远镜时方看到岸上那一个,便说,“好兄弟,不敢当!你回去吧,不敢当!”忽然几只船上士兵唱起歌来了,说话声音便听不分明了。㉔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㉕忽然发现前面一点修船处有一堆火,忙奔跑过去把鞭炮点燃,再沿河追去。㉖河面慢慢的升起了湿雾,逐渐凝结,且逐渐向上升,越来越浓重。黄昏来时,这小山城同往日一样,一切房屋,一切声音,都包裹在夜雾里了。(写于1940年,有删改)材料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二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注】①开拔:离开9. 《动静》在刻画军官形象时三处写到“微笑”,请分析其效果。10. 请从叙述方式的角度分析《动静》第⑬段的作用。11. 《动静》最后一段别有深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赏析。12. 请结合《动静》与《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试分析沈从文与鲁迅对青年革命的认识有何异同。(三)(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和答元明①黔南赠别(北宋)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②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注释】①元明:黄大临,字元明,黄庭坚之兄。绍圣二年,黄庭坚因所谓“修史失实”之罪被贬黔州安置,其兄亲自陪同他跋山涉水,送他到达贬所,后停留数月才分别。②脊令:即鹡鸰,水鸟名,《诗经·小雅》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13. 以下选集中,可能收录本作品的一项是( )a. 《乐府集》 b. 《古体诗汇编》c. 《诗余选》 d. 《律诗集萃》14. 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 清新自然 b. 瘦劲挺拔 c. 含蓄淡远 d. 拗峭沉郁15.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诗歌的颈联与尾联。(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甲】缪公重赎百里奚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侄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于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乙】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丙】秦晋崤之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①,柩②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③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丁】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注】①绛:晋国都城。②柩:棺木。③西师:西边的军队,指秦军。1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2)焉用亡郑以陪邻?( )17.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臣以养牛干之( )a. 谋求 b. 从事 c. 冒犯 d. 牵连1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释义一样的是( )a. 王因使人问之何里为之(《以王为过尧舜》)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b. 俊臣与武承嗣等固请诛之(《来俊臣罗告》) 固问,语三日(《缪公重赎百里奚》)c.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五代史伶官传序》) 支党未发者原之(《徐有功执法公正》)d.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百里奚让曰(《缪公重赎百里奚》)19. 甲文画波浪线部分有3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臣 因 而 欲 事 齐 君 无 知 蹇 叔 止 臣 臣 得 脱 齐 难 遂 之 周20. 请把丙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21. 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截然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22. 请根据四则材料的内容,简要概括秦兴起与灭亡的原因。(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西施山书舍记(明)徐渭①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①用值若干而有之。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童又往往诧于野火转磷。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④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23.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乃b. 则c. 然d. 因24.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第①段叙写了西施山之名,及其古老传说。b. 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c. 西施山上宫殿已成墟落,现此处民风淳厚。d. 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时能与自己同感。25.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26.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三、写作2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第1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24.4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卷前,务必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班级、学号。3.答案必须全部做在答题纸上,用黑色水笔填写。一、积累与运用(10分)(一)(5分)1. 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2)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过秦论》)(3)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②. 贾谊 ③. 赢粮而景从 ④.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⑤. 举类迩而见义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牖”“枢”“赢”“景”“迩”。(二)按要求选择。(5分)2. 学校准备制作大观园微型景观模型,小七同学对各建筑风格进行了探究总结,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衡芜苑——奇花异草,别有洞天 b. 怡红院——雕空木板,繁若迷宫c. 秋爽斋——芭蕉梧桐,高阔疏朗 d. 稻香村——杏花茅屋,郊野气色【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基本内容及环境描写的理解、分析能力。a.“奇花异草”错误,蘅芜苑的特点是花木全无,异草芬芳。故选a。3. 下面这篇校园广播站的广播稿需要修改的地方共有( )同学们:大家中午好!欢迎大家再次聆听校园广播电台的午间音乐会。在下是今天的主持人晨晨,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古风流行音乐”。如果说世界上有时光机器,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载体首当其冲。每个年代都有风靡一时的全新流行,但有时也会有《声声慢》这样的古风音乐,把传统美学带进新的潮流。下面就请大家欣赏。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聆听”是敬辞,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这里是校园广播站的广播稿,应改为“收听”。“在下”是谦辞,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这里是校园广播站的广播稿,应改为“我”。“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这里是说“音乐”作为一种载体是理所当然的时光机器,应改为“当之无愧”。故选c二、阅读(70分)(一)(15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量的民族。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对着天庭,中华的先民却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心。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女娲等人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即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请看孟子对大禹治水事迹的叙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分明是一位人间领袖的英雄事迹,哪里有丝毫的神话色彩?有人说这是儒家对传说进行信史化的结果,但儒家的思想正是中华先民的集体观念的理论表述,这仍然证明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②在中华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势若水火,但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智慧,他们关怀的对象都是人生现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宙斯、耶和华、安拉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的先民却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进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的先民却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获取灵魂的净化剂或愉悦感时,中华的先民却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惶惶,席不暇暖。在政治活动彻底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这就是为后儒叹慕不已的“孔颜乐处”。与儒家相反,庄子则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庄子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他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是保持人类自然本性的个体生命的尊严。③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产生于人间,是由人类自身的力量来创造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这大概是惟一的关于诗歌降自天庭的记载。屈原《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郝懿行疏云:“开即启也,汉人避讳所改。”可见这是指真实的历史人物启。对于屈赋中所写启与《九辩》《九歌》之事,后代注家聚讼纷纭,总的趋势是神话色彩越来越淡薄,至朱熹遂认定《九辩》实乃“舜禹之乐”,并非降自天庭。朱熹的解释不一定符合事实,但这却代表古人的普遍看法,即不相信《山海经》的悠谬之说,而宁可相信一种符合理性的信史化说法。④在中华文明史的初期产生的艺术品虽然也有以祭祀鬼神为用途的,但是最常见的还是与先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仰韶文化的大量彩陶器具上所绘的鱼鸟图案,无论是意味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还是祈祷狩猎有获,都反映着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诉求。最早的古代歌谣也都是人间的产物,都是直接与先民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对于古代艺术的这种性质,先民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吕氏春秋·仲夏纪》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里记录的是上古时代歌、乐、舞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它所再现的内容显然正是当时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⑤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例如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上的纹饰,从早期的神秘诡异的饕餮图案逐渐转变为后期的圆润柔和的几何纹饰;又如汉唐两代都很发达的墓葬壁画,前者常见伏羲、女娲蛇躯交尾之类的神话题材,后者却以宴饮、耕牧等人间生活为主要内容;又如诗歌中的神仙主题,从秦代博士所作《仙真人诗》到汉末曹操所作《精列》等游仙诗,神话色彩越变越淡,及至晋代郭璞的《游仙诗》,竟被钟嵘评为“乃是坎壤咏怀,非列仙之趣也”。东汉王充高举反对“虚妄”而提倡“真美”的理论旗帜,固然是针对甚嚣尘上的谶纬神学的行为,但何尝不是文学艺术中人本精神愈益强化的一种反映。⑥从整体而言,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准则。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诗言志”首见于《尚书·尧典》,它不一定真是产生于尧舜时代,但肯定在先秦时代就已深入人心,绝非仅为儒家学派独自信奉。对于“诗言志”的释义,历来多有歧解,但其基本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孔颖达云:“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后人或以为这是孔氏对“诗言志”说和魏晋时产生的“诗缘情”说的弥缝折衷之言,其实先秦时“志”即包含“情”在内,孔氏之语符合先秦实际情况。总之,在中华先民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摘编自莫砺锋《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4. 在读完文章后,小语同学设计了一个思维导图,来理解人本精神在中国古代艺术层面的体现。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__________ __________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的诸神不同,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事迹更像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b. 比起悠谬之说,中国古人宁可相信一种符合理性的信史化说法,所以虽然朱熹对《九辩》的解释不符合事实,但因其代表古人的普遍心理而得到认同。c. 先民们对古代艺术的人本性质有着清醒的认识,故而中华文明史初期产生的艺术品反映人们实际生活诉求的作用大于其祭祀鬼神的作用。d. 从钟嵘评晋代郭璞的《游仙诗》“乃是坎壤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可见其对魏晋诗歌“人本精神越来越占压倒优势”这一价值取向的批判。6. 以下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a.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古文观止》) b.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c.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 d.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7. 文章第②段列举了孔子与庄子两个相反的例证,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8. 有专家曾提出“神话的功能就是解释自然”。请根据本文,结合实例对该观点进行反驳。【答案】4. ①. 艺术生成(或艺术起源、艺术创造) ②. 人本精神越来越占压倒优势,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准则 5. a 6. c 7. ①孔子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②庄子则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珍贵爱惜自然界的生命现象,追求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是保持人类自然本性的个体生命的尊严。③列举孔子庄子两个相反的例证,全面而深刻地论证了中国先民以人为本的精神。 8. 神话的功能不是解释自然。理由:①中国古代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其实是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②神话人物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由第三段“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产生于人间,是由人类自身的力量来创造的”,可知这一段是从艺术的生成或者艺术的起源的角度来说的,所以①可填“艺术生成(起源或创造也可)”。由第五段从艺术演进的角度来阐述,“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可知本段的观点是人本精神越来越占压倒优势,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准则,所以②可填“人本精神越来越占压倒优势,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准则”。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所以虽然朱熹对《九辩》的解释不符合事实”错,由“朱熹的解释不一定符合事实”,可知是“不一定符合”,而不是“不符合”。c.“大于其祭祀鬼神的作用”错,由“虽然也有以祭祀鬼神为用途的”“都反映着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诉求”,可知没有比较二者作用的大小。d.“价值取向的批判”错,列举钟嵘评晋代郭璞的《游仙诗》等事例,是为了论证“诗歌中的神仙主题神话色彩越变越淡”,而不是批判“人本精神越来越占压倒优势”这一价值取向。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⑥段的观点主要是: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a.适合,史公与屈子有着相似的经历遭遇,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相似。b.适合,看似“满纸荒唐言”,实则“一把辛酸泪”,“辛酸泪”,点明小说饱含作者对现实人生悲剧的辛酸感受。c.不适合,为了一个恰当的字,不知不觉捻断了好几根胡须,突出作诗炼句之苦。d.适合,曾皙所言之“志”,构想出的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由“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可概括:孔子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②由“庄子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他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是保持人类自然本性的个体生命的尊严”,可概括:庄子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珍贵爱惜自然界的生命现象,追求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是保持人类自然本性的个体生命的尊严。③由“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可知:列举孔子庄子两个相反的例证,全面而深刻地论证了中国先民以人为本的精神。【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由“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女娲等人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可知:中国古代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其实是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②由“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可知:神话人物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综上可知:神话的功能不是解释自然。(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动静沈从文①医生得到了消息,赶来看这个军官。好像对于这次开拔①,有点突如其来,对许多问题,难于了解。②“人家请求休假不得休假,你为什么那么忙到前线去?”③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闲不惯,你知道,享受这种清福,也是看人来的。我哪有这耐心?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④“那么,为什么不派你接收家乡壮丁,倒接收沿湖各县的壮丁,这是什么意思?”⑤军官依然微笑着,“上头意思谁知道,同样是新兵,也差不多。就送我一团西藏人,只要有三个月时间训练,加上我那两连的弟兄,开上前去保你同样打得很好。这也有个秘密,用白面粉代替白药,你们不是在好些情形下,能够用这样药代替那样药?”⑥“可是到前面去也够受!”⑦“一个军人有什么可怕的?为国家,什么苦难都得忍受!”⑧“你要回到前方去,这里一定有学生要跟你去。他们都很热心,很敬仰你。”⑨军官笑了。“前面去不是玩的。他们说是那么说,恐怕去不了。你知道,热心和敬仰,都未必能验过事实。”⑩“学生肯跟你去学游击战,正是好机会!”⑪军官依然微笑着,意思像是说,“机会倒很多。”但他却为年青人辩护,“还是让他们留在本地服务好。前方要人后方也要人。这战事正在扩大延长,一时不会结束的。本地可做的事极多,他们肯热心去做,比到前面去工作,说不定还有意义些,也还有用些。”⑫医生问他什么时候离开。他说,“正等候师部回电。这里有两连本师伤愈弟兄,预备跟我一同走。总部意思把这两连人由我率领,开到长沙去,编作荣誉大队,做个模范。到时说不定还有各界团体给我献旗!我想算了吧。这战争离结束日子还长,我们并不是为一种空洞名分去打仗的。”⑬军官把话引到另一回事上去。“好天气!”他想起上次由火线上退回来时,同本团两百受伤同志,躺在向南昌开行的火车上,淋了两整天雨,吃喝都得不到。车到达一个小站上,警报来了,亏得站上服务人员和一些铁路工人,七手八脚,把车上人拖拖抬抬到路旁田地里。一会儿,一列车和车站全被炸光了。可是到了第二天,路轨修好,又可照常通车了,伤兵列车开行时,那学生出身的车站长,挺着瘦长的身子,在细雨里摇旗子,好像一切照常。那种冷静尽职的神态,俨然在向敌人说,“要炸你尽管炸,中国人还是不怕。中国有希望的,要翻身的!”想起这件事情时,军官皱了皱眉头,如同想抹去那点痛苦印象。⑭军官像是自言自语,答复自己那种问题,“看大处好,看大处,中国有前途的!”⑮几个青年学生,为当地民众防空问题,跑来请教,才知道这个军官五天内就得回到前方去的消息。几人回学校时,就召集代表开会,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⑯师部第二次来电,对开拔时日却改五日为三日,算来第二天就得出发。团副官当天就雇妥了大小七只空油船,决定次日下午三点集合开拔,将船直放常德。⑰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左右,军官已离开了家人,上了那只大船。有个司书模样的青年,出城时,被熟人见及,问道,“怎么,同志,又要去了吗?”这年青小子就笑笑的说,“又要去!把小鬼子打出山海关去,送他进鬼门关。”⑱那军官站在自己乘坐那只大船船头上,穿了一身黄呢军服,一件黄呢外衣。一个陌生军佐、在河滩边茫然不知所措时,他打破了沉默,向那个部属发问,“同志,你是第几连的?是师部留守处的?”到那军佐把职位说出时,就指点那人应上某一只船。⑲其时两个青年学生代表,正从县党部开完会,在河滩边散步,商量后天欢送大会的节目。年青人眼睛尖,认出了军官,很兴奋的叫着:“团长,团长,我们今天正开会,商量欢送你和负伤将士重上前线!这会定在后天举行,在大东门外体育场举行!”⑳军官见是两个学生,“不敢当,不敢当!我们就要开船了。”㉑他看了看表,“省里来电命令我们今天走,再有三十分钟就开船了。请你费神替我向大家道谢,说我来不及辞行。”㉒两个学生给愣住了,不知离开好还是赶回学校里去报告同学好。两人在河边商量了一阵,还是走了。一人预备回学校去报告,另一人本打算去党部报告,到了大街,看看时间已来不及了,走回头走到城门边杂货铺里买了两封千子头小鞭炮,带到河边,眼见大船已拔了锚,船上人抽了篙桨在手,要开船了。学生十分着急,想找个火种燃点鞭炮,却找不着。㉓大船业已离岸转头了,尾梢上那面国旗在冷风中飘动不已。军官放下望远镜时方看到岸上那一个,便说,“好兄弟,不敢当!你回去吧,不敢当!”忽然几只船上士兵唱起歌来了,说话声音便听不分明了。㉔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㉕忽然发现前面一点修船处有一堆火,忙奔跑过去把鞭炮点燃,再沿河追去。㉖河面慢慢的升起了湿雾,逐渐凝结,且逐渐向上升,越来越浓重。黄昏来时,这小山城同往日一样,一切房屋,一切声音,都包裹在夜雾里了。(写于1940年,有删改)材料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二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注】①开拔:离开9. 《动静》在刻画军官形象时三处写到“微笑”,请分析其效果。10. 请从叙述方式的角度分析《动静》第⑬段的作用。11. 《动静》最后一段别有深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赏析。12. 请结合《动静》与《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试分析沈从文与鲁迅对青年革命的认识有何异同。【答案】9. ①写出了军官的随和、沉稳、乐观、不畏艰险的性格、品质。②军官“微笑”给沉重压抑的氛围增添明亮的色调,表达了作者必胜的战斗信心。 10. ①丰富情节:插叙“另一回事”,结合军官即将再次开拔上前线的主体情节,通过插叙的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②突出人物:介绍曾经军官“坐火车、遭轰炸、坚持战斗”的经历和场景,突出了军官和抗战军人顽强无畏的崇高品质。③深化主题:通过军官的回忆,揭示和深化了“中国人还是不怕,中国有希望的”的主题。 11. ①照应标题:标题为“动静”,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动中有静,由鞭炮生起的“湿雾”逐渐向上升,而后“凝结”。②深化主题:“湿雾”,象征炮火蔓延的残酷战争,“渐向上升”预示着战争必将取得胜利。③艺术效果:结尾处的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给小说增添了诗化色彩。 12. 同:都理解和赞扬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斗争的热心。异:沈从文认为学生上战场杀敌没有留在后方有意义,一腔热忱要放在最需要的地方;鲁迅则不支持青年学生“徒手的请愿”这种斗争的方式。【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人物形象:第一次:“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闲不惯,你知道,享受这种清福,也是看人来的。我哪有这耐心?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突出军官随和、沉稳。第二次:“军官依然微笑着,‘上头意思谁知道……你们不是在好些情形下,能够用这样药代替那样药’”,突出军官的乐观。第三次:“军官依然微笑着,意思像是说,‘机会倒很多’”,突出军官不畏前途艰险。情感主题:结合“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军官依然微笑着”“军官依然微笑着”这三次微笑,作者借助军官的多次“微笑”,给本已压抑、残酷的战争氛围带来一点轻松,表达出对待无情的战争,要用微笑去面对,要相信未来,相信未来战斗必胜的主题。【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方式的能力。本段插叙“上次由火线上退回来时”的遭遇,作用有:①情节:小说主体情节是军官这次回来,马上又要“开拔”,再次上前线,本段则插叙“另一回事”,即曾经军官和“两百受伤同志”“车到达一个小站上”遭遇敌人的轰炸的经历,使小说情节内容更加丰富。②人物:军官和“团两百受伤同志”虽然遭遇敌人轰炸,哪怕“一会儿,一列车和车站全被炸光了”,但是“第二天,路轨修好”“一切照常”,突出了中国军民顽强无畏的崇高品质。③主题:面对敌人的轰炸,军人们、服务人员和一些铁路工人们机警、勇敢,先是到躲避轰炸,但是“第二天,路轨修好”,向敌人诉说和宣告“要炸你尽管炸,中国人还是不怕。中国有希望的,要翻身的”,深化了小说这一主题。【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照应标题:结尾处主要是描写景物,由鞭炮生起的“湿雾”,“湿雾”,“由逐渐向上升”是“动”的,而又动中有静,后来“凝结”了,巧妙地照应了标题“动静”。②深化主题:“湿雾”,实则是由鞭炮生起的“烟雾”,“烟雾”颇有象征意味,象征着炮火蔓延地烟尘,即残酷地战争,而“渐向上升”,则寄寓着战争必将取得胜利的愿望。③艺术效果:诗意化是沈从文的小说的一大特色,《动静》结尾处的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如“逐渐凝结”“逐渐向上升”“同往日一样,一切房屋,一切声音,都包裹在夜雾里了”,意境独特、语言凝练、情感深沉,给小说增添了诗化色彩。【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同:结合《动静》中多次出现的“学生”,如“这里一定有学生要跟你去。他们都很热心”“学生肯跟你去学游击战”“热心和敬仰,都未必能胜过事实”,和《记念刘和珍君》中“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等内容,可概括:二人都理解和赞扬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斗争的热心。异:根据“‘机会倒很多’……比到前面去工作,说不定还有意义些,也还有用些”等内容,可知沈从文认为学生上战场杀敌没有留在后方有意义,一腔热忱要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根据“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可知鲁迅不支持青年“徒手的请愿”这种斗争的方式。(三)(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和答元明①黔南赠别(北宋)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②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注释】①元明:黄大临,字元明,黄庭坚之兄。绍圣二年,黄庭坚因所谓“修史失实”之罪被贬黔州安置,其兄亲自陪同他跋山涉水,送他到达贬所,后停留数月才分别。②脊令:即鹡鸰,水鸟名,《诗经·小雅》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13. 以下选集中,可能收录本作品的一项是( )a. 《乐府集》 b. 《古体诗汇编》c. 《诗余选》 d. 《律诗集萃》14. 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 清新自然 b. 瘦劲挺拔 c. 含蓄淡远 d. 拗峭沉郁15.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诗歌的颈联与尾联。【答案】13. d 14. b 15. 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答出鹡鸰鸟或鸿雁其一即可)。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②尾联写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却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从对面着笔,写兄弟“归舟天际常回首”,借兄弟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念之情。【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首诗歌共8句,每句7词,且每一联末尾都押“ang”韵,是典型的七律创作手法,属于律诗,故应选入《律诗集萃》。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语言风格的能力。a.这种风格往往使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所写内容大多以山水田园为主。b.这种风格洗尽铅华,力避陈俗,但又刚健挺拔,力矫柔弱。c.这种风格一般用词委婉,意味悠长。d.这种风格的诗歌常表现出豪宕雄浑、立意清奇的特点,但在情感上一般低沉郁闷。综观黄庭坚的这首诗,显然用典繁富,但又力避陈俗,能点化前人的诗句,经过锻炼熔铸,显得浑成无迹,是“山谷体”典型的瘦劲挺拔风格。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诗歌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意思是风雨雪交加急降,鹡鸰鸟在风雪中形影不离,鸿雁在风暴中惊慌地离散失群,飞不成行。这里看似是描写自己所见的景象,实则是借景抒情,进一步抒发兄弟俩依依难分的衷情。“脊令”,结合诗歌注释《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可见,这种鸟常令人联想起兄弟情感。由此可见,这两句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黄庭坚与兄长患难与共的真切感情。尾联“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意思是想必兄长你一定会在归去的船只上,常常回首我们离别的方向,从今以后你还会频繁地寄来书信,以安慰在天涯断肠的我。这里,诗人借鉴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对方落笔,反写兄弟思念自己,但实际上表达的则是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情。由此可见,这里是运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感。(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甲】缪公重赎百里奚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侄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于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乙】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丙】秦晋崤之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①,柩②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③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丁】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注】①绛:晋国都城。②柩:棺木。③西师:西边的军队,指秦军。1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2)焉用亡郑以陪邻?( )17.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臣以养牛干之( )a. 谋求 b. 从事 c. 冒犯 d. 牵连1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释义一样的是( )a. 王因使人问之何里为之(《以王为过尧舜》)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b. 俊臣与武承嗣等固请诛之(《来俊臣罗告》) 固问,语三日(《缪公重赎百里奚》)c.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五代史伶官传序》) 支党未发者原之(《徐有功执法公正》)d.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百里奚让曰(《缪公重赎百里奚》)19. 甲文画波浪线部分有3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臣 因 而 欲 事 齐 君 无 知 蹇 叔 止 臣 臣 得 脱 齐 难 遂 之 周20. 请把丙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21. 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截然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22. 请根据四则材料的内容,简要概括秦兴起与灭亡的原因。【答案】16. ①. 灭亡 ②. 增加 17. a 18. b 19. 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20. 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 21. (1)烛之武的劝诫成功是因为他抓住了秦伯的利益点,指出攻打郑国对秦国无益,反而会让晋国得利。(2)而蹇叔的劝诫失败是因为秦穆公固执己见,不听劝告,执意出兵。 22. 秦兴起的原因是重视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连衡斗诸侯;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2)句意: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意:我用养牛的身份向他谋求职位。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 不同。“因”,于是;/沿袭。 句意:襄王于是派人去问有无此事,是哪个里做了这样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b. 相同。“固”,坚决、坚持。句意:来俊臣与武承嗣等仍坚持请求处死他们七个人。/坚持向他请教,谈了三天。c. 不同。“原”,探究;/赦免、宽恕。句意: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从犯没有被揭发的就原谅赦免他们。d. 不同。“让”,责备;/推辞。句意: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百里奚推辞说。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想为齐君无知效力,蹇叔阻止了我,我得以脱离齐国的困境,去了周国。第一个“臣”是“因而欲事齐君无知”的主语,“蹇叔”是“止”的主语,第二个“臣”是“止”的宾语,因此“蹇叔”前应断开,两个“臣”之间应断开;第三个“臣”是“得脱齐难”的主语,“遂”意思是“于是”,一般做句子开头,因此“遂”之前应断开。故断句为: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劳”,使动用法,使……劳累;“以”,表目的,来;“远”,远方的国家;“所闻”,所听说过的事情;“师”,军队;“备”,防备;“无乃……乎”,恐怕……吧。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依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知烛之武的劝诫成功是因为他从“亡郑无益于秦”和“存郑有利于秦”两个角度,抓住了秦伯的利益点,指出攻打郑国对秦国无益,反而会让晋国得利;(2)依据“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公辞焉”“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秦师遂东”蹇叔的劝诫失败是因为蹇叔以“激进”的劝说方式,以“直言”游说君主,而秦穆公固执己见,不听劝告,执意出兵。【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可知秦兴起的原因是重视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连衡斗诸侯;依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参考译文:【甲】这时候,百里奚已有七十多岁。缪公释放了他,同他讨论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我是亡国之臣,还有什么可问!”缪公说:“虞君正是因为不听您的劝告才亡国,这并不是您的罪过。”再三向他请教,谈了三天,缪公大喜,要把国政交给他,号称五羖大夫。百里奚推让说:“我可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蹇叔贤能而世人不知。从前我曾游宦于齐,陷于困境,不得不向轾地的人讨饭,多亏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在齐君无知手下做事,又是蹇叔劝阻我,我才幸免于齐国内乱,然后到了周。周王子颓喜欢牛,我借养牛求仕,当他正要任用我时,还是蹇叔劝阻我,我才离开,免遭杀身之祸。在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劝阻我。我虽明知虞君不会重用,但心里又贪图爵禄,也就暂时留下了。(这三次)有两次我听他的话都得以脱身,只有一次不听,就碰上了虞君亡国之难:由此可见他的贤能。”于是缪公派人用贵重的礼物把蹇叔请来,封他为上大夫。【乙】烛之武夜里用绳子从城墙上爬下来,见到秦伯,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将要灭亡。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敢于烦劳您。越过别国来占领远地,您知道它的困难。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力量?邻国强大,您就会削弱。如果放过郑国,让它成为东道主,行李往来,共同解决困乏,您也没有什么损害。而且您曾经为晋君赐予焦、瑕,早上渡河,晚上就设防,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东边封了郑国,又想扩展西边的疆域,如果不削弱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削弱秦国以利晋国,请您考虑。”秦伯高兴,与郑人结盟。【丙】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丁】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然而秦国凭借小小的土地,取得了强大的国力,统治八州,百余年后,统一天下,以崤山和函谷关为宫殿:一个人发动叛乱,七庙被毁,自己死于非命,成为天下的笑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施行仁义,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西施山书舍记(明)徐渭①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①用值若干而有之。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童又往往诧于野火转磷。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④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23.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乃b. 则c. 然d. 因24.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叙写了西施山之名,及其古老传说。b. 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c. 西施山上宫殿已成墟落,现此处民风淳厚。d. 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时能与自己同感。25.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26.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答案】23. c 24. b 25. 第②段语言风格平易质朴(写“清新朴素”等亦可)。作者用清新简练的笔调(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南方山村水墨图,山丘低矮,竹篁青翠,亭舍几间,荷菱数点,触目皆为田园流水。语言不事雕琢,却将西施山的和平宁静、朴素安适表现得真切而有画面感,同时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此间山村之景和田园耕读生活的喜爱之情。 26. 本文记叙西施山的古今变迁,从歌宫舞馆,而今一朝寥落成为村庄,记叙、议论中透出作者一缕悼古的淡淡哀愁和时事易变的辗转思考;第②段描写西施山赏心悦目的山光水色和农田渔桑之景,蕴含着作者对山村美景的喜爱之情;第③段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感叹专心农桑本业,民俗淳厚,那么有识者也会忘悲微笑,由此进一步抒发作者对和平宁静的田园耕读生活的欣然与珍视。【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结合原文“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山’”,大意是“西施山在县城往东约五里,《越绝书》及《吴越春秋》都称它为土城,后人才改为现在的名字,但也叫它土城山”。这是在说的山的名字,前面说山叫“土城”,后面说后人改了现在的名字,但是名字中依然有“土城”二字。可见句子前后形成了转折,因此此处需要填写一个表转折的连词。a项,乃,一般表顺承关系或者表判断,不合要求;b项,则,一般表顺承关系,也可表判断,不合要求;c项,然,表示转折关系,符合题干要求;d项,因,一般表顺承关系或者表因果关系。故选c。【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错,这段只是介绍商伯子买下它之后,山的布局景色等。原文有“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作者因病并未游西施山,只是凭着记忆写下它的景色。故选b。【2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根据写作的内容、用词等语言特点分析判断风格,并结合表达的情感来分析效果。题目是,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结合原文中的一些描写,比如第2段描写西施山的景色“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此段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南方山村水墨图,山丘低矮,竹篁青翠,亭舍几间,荷菱数点,触目皆为田园流水。“上有”“台东有”“西有”等语言平易质朴,不事雕琢;“丛灌疏篁”“鲜澄可悦”等描写笔调清新简练;将西施山的和平宁静、朴素安适表现得真切而有画面感,同时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此间山村之景和田园耕读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些都体现出平易质朴的语言风格。【2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情感及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写作手法具体考查表达方式。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分析情感要结合具体句子来分析。题目是,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①段是叙述和议论。写了西施山名字的变迁,原文有“《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以及议论“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字里行间包含着淡淡的思古哀愁以及世事变迁的感慨。②段是描写。写了西施山的景色,“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描写了西施山清新宁静的美景。“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以及对田园耕读生活的向往。③段主要是记叙、议论。“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记叙西施山的古今变迁,从歌宫舞馆,而今一朝寥落成为村庄;“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通过议论感叹专心农桑本业,民俗淳厚,那么有识者也会忘悲微笑。记叙、议论中透出作者一缕悼古的淡淡哀愁和时事易变的辗转思考。④段是记叙、抒情,“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进一步抒发作者对和平宁静的田园耕读生活的欣然与珍视。【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西施山在县城往东约五里,《越绝书》及《吴越春秋》都称它为土城,后人才改为现在的名字,但也叫它土城山。大约是勾践在这里建造了宫室,来调教西施、郑旦,拿她们去献给吴国。又说:“怕这两位女子鄙陋简朴,所以叫她们住在大路附近。”那么在当时,这里本是极繁华的要道了?过去了数千年,它的历代主人已难以知道了。商伯子花了一些代价拥有了它。山不过数仞高,然而丛生的树木与稀疏的竹子,却也鲜亮可喜。山上有台,台的东边有亭,西边有几间书屋,屋后有座池塘养着荷花,从东向外转过去,截住流水用来养菱并在上面筑了亭子,前面则还跟从前一样,叫脂粉塘,没有什么改变。东、南、西三面的山,高耸青翠难以尽数,全都是名山。环绕着书屋的田地水塘一眼望不到边。所有的田地与水塘,无不用来种稻养鱼植桑。我年轻时曾在这里饮酒作乐。现在伯子让我作文记叙,我虽因病不能前往饮酒,但还能够记起它来,大体就是这样。唉,土城,不过一座山而已,起初因为是美女歌舞的宫殿,对着极为繁华的大路,而今早已有了变迁。一旦寥落之地成了村落,农夫老人在其中耕种、垂钓、徜徉,有时还在锄草种地时捡到她们遗落的头饰;到了天色昏暗之时,入晚唱着歌归来的牧童又常常惊讶地看见闪动着的鬼火,这些应该都是让人感慨叹愧、可供乡野之人聚集谈论的材料。至于如今以质朴取代了艳丽,以农桑生产取代了歌舞表演,专事农业而风俗淳厚,则有见识的人未始不会忘其可悲而为之一笑。伯子聪明而有文名,通晓事物的更迭变化,如能尝试着在读书的余暇,登上这座山眺望一下,或许看到那些景象而有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的想法,姑且拿来体味体味,或许也能为之一笑吧?三、写作2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答案】例文:生死不殊,而人生自异抵达大海,是河流的宿命;但流经更多的土地,润泽四方,才是河流的使命。倘若河流只是为了抵达大海,无异于裁弯取直的运河,虽然便捷,但总少了几分风景和意趣。君不见,黄河九曲萦绕,三峡冲波逆折,川泽纡其骇瞩,方能成就天下奇观。河流蜿蜒曲折前行,才能流经更多的土地,大自然的物语之中,也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除了专注结果,也须关注生命的历程,行走的征程。史铁生在《我与地坛》如是写道:“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我们的人生,绝不是一场径直奔赴死亡的约会。人生的终点,有的是躺在床上寿终正寝,但庸碌无为,老死于户牖之下;与千帆阅尽,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两种人生判若霄壤。功成名就的高光时刻,荣于华衮的墓志铭,固然是人人艳羡的终点,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抵达,而在于行走。生与死,是每个人的起点与终点,生死不殊,但抵达与行走,会使人生境界迥然各异。“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的人生,没有青云直上的捷径。“黄州惠州儋州”“身如不系之舟”,他的人生,无疑宛如一条蜿蜒前行的江河,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曲折多舛的人生历程,使他观风历俗,博物致知,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也深得江山之助,酝酿发酵出陆海潘江一样的勃发才情。“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叶嘉莹先生跌宕起伏却写满诗意、历尽劫波而冰心犹存的一生,何尝不是一条蜿蜒曲折前行的清流?她的人生中不仅有纯粹的诗歌,也有契阔离合之情,家国兴亡之感,有热辣滚烫的人生百味。南渡北归,转蓬万里,饱经忧患,使她内心愈益清明,心性温润沉静,坚韧持守。“科技小院”的学子们,没有固守大学生所谓的“标配人生”——从小教室走向职场,从读书求学到谋生求职,从卷子,到房子、车子、票子,他们“自找苦吃”,选择把捷径做成弯路,主动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将论文写在大地山河上,身体力行,增长才干,不断扩大其精神地理和人生格局。我们无意美化苦难,谁不渴望坦途,追求捷径?然而,人生在曲折中前行,往往是常态。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以“终归大海作波涛”的定力,以“心在千岩万壑间”的智慧,不做急功近利者,过分专注于结果,匆匆抵达;而要做人生的智者,深谙曲线的智慧,于山重水复、峰回路转中,领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白落梅说“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让我们吟哦这隽永的诗句,行吟在曲折的人生征途中,在行走中抵达,收获人生的一树繁花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一句富有象征性和哲理性的句子。包含以下信息,一是河流是曲折的,二是河流向前流动是为了到达远方的大海及其它目的,三是河流向前流动更是为了流经更广阔的土地。本句话用比喻的形式,通过河流的形象,隐喻了人生或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以河流的曲折比喻人生或事物发展的曲折,可以理解为人生或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才能继续前进。“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以河流的目标不仅是大海,也有其它,比喻人生的目标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成功,还有其它更深层的内容和追求,暗示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过程,珍惜经历,而不是仅仅盯着结果。“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以河流希望能够流经更多的地方,滋养更多的生命,得到更多的支流注入以丰富自身,比喻人生要有奉献精神,要有付出情怀;要有包容性,要接触和吸收更多营养来丰富自身、提升自身。综上,这句材料通过河流的形象,传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面对道路的曲折坎坷,困难重重,我们应该关注过程,珍惜经历,勇于挑战,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我们要懂得奉献,心怀他人,滋润更多生命;我们要包容多元,丰盈生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提升。写作时,开头结合材料,这条曲折前行的河流,恰如我们的人生——多彩、坚韧与包容。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多彩人生,如河流之曲折前行;坚韧人生,如河流之勇往直前;包容人生,如河流之广纳百川。中间可以列举村支书杨宁,江梦南,身残志坚的创业之星陆鸿,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等人的事例进行论证,让文章更充实,更有时代感。最后总结全文,让我们像河流一样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曲折与变化,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学会包容与接纳周围的一切。立意:1.人生的过程之美。2.在曲折中寻求多元与成长。3.让生命在丰盈中成长。第1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所属专辑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