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3-九游会网址多少
2024-06-07
|
31页
|
49人阅读
|
0人下载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辨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日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聚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宝玉见莺儿娇腔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堪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什么好处?你细细儿的告诉我听。”莺儿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他。”宝玉笑道:“这个自然。”正说着,只听见外头说道;“怎么这么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闷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竞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材料二: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搠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c.“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做交代。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二人做其他描写。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但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4.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焦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石投江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咳咳嘶呜,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根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象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唤也不唤、闻也不闻,仲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火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婆从梦中惊醒,地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婴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验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婴床前。其时小缨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益,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遍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婴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灭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时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跤至虚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汨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有删改)【注释】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细节描写,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c.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取材于《资治通鉴》,有改动)材料二: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空,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感散施甚厚。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倚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取材于《明皇杂录》)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曹参自谓a不及b萧何c一d遵其法e无所变更f汉业以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告”在文中是请假的意思,姚崇为了给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b.“管晏”在文中指的是管仲和晏婴的并称,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相。c.“固”在文中的意思是“固执”,与《离骚》中“固前圣之所厚”的“固”意思不相同。d.“相与”在文中是“共同”的意思,与《赤壁赋》中的“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请假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回来,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c.卢怀慎不谋求钱财资产,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儿还经常挨饿受冻,所以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d.司马光与“时人”的观点不一样,认为唐明皇的盛世基业,是姚崇和卢怀慎两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对卢怀慎给予了肯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②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14.世人对卢怀慎褒贬不一,综合材料,你觉得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拟行路难其十五[南朝]鲍照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菜。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长袖纷纷徒竟世,非我昔时千金躯。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注释】①鲍照,曾侍奉多位国君或诸侯但一直不被重视,最终于乱军中遇害。②柏梁台,汉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门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开头连用两句“君不见”,通过古今对比,将如今清冷荒凉的景象与昔日的太平盛世形成了鲜明反差,怀古伤今。b.“歌妓舞女”是指蓄养于宫中的女子,“今谁在”表明如今灯红酒绿的生活不复存在,这句诗表示帝王享乐的生活不能持久。c.倒数第二联一个“徒”字表示枉费心机,一个“我”字借宫女的口吻显得颇为冷峻,这句诗讽刺了当时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d.尾联中“黄垆”即黄泉,诗人认为纵使不追求世俗名利,也不应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不要等到死时再空自叹息。16.有观点认为,本诗过于侧重表达自我悲观的消极情感,对此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文字中的空缺部分。(1)《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2)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往事的追忆的诗句是: , 。(3)《李凭笠篌引》中运用通感的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彩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嚎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鸻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①____,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②____。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____。它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闪光品质,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预防便秘。此外,绿豆中钙的含量在杂豆中也算优秀,分别是红豆和白扁豆的1.1倍和1.2倍;绿豆的铁含量是鹰嘴豆的近2倍,素食主义者_②_。绿豆如此受欢迎,还要归功于它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这导致它具有了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抑制淀粉酶活性,对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预防糖尿病都有帮助。特别是在绿豆皮中存在的类黄酮物质,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还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绿豆常被人称作是“夏季解暑小能手”,闷热的三伏天儿,③____,不仅能“带走”热气,还能补充水分和营养,简直美妙极了。绿豆中的钾和维生素b族营养都不错,正好可以弥补高温出汗导致的这部分营养流失。所以,绿豆汤“解暑”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b.我们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应该在“怎么写”上多用些心思,努力尝试独特的表达。c.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d.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叫“牛市”;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叫“熊市”。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并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之一。春节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情拥抱春节。这赋予了传统佳节以更深意蕴、更多意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部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辨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日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聚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宝玉见莺儿娇腔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堪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什么好处?你细细儿的告诉我听。”莺儿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他。”宝玉笑道:“这个自然。”正说着,只听见外头说道;“怎么这么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闷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竞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材料二: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搠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c.“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做交代。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二人做其他描写。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但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4.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焦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答案】1.d2.b3.b4.①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用笔灵活;②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形成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空灵之美,增强审美意蕴;③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5.【示例1】“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示例2】“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团,“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示例3】“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含蓄内敛,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说法错误,原文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见选项关系表述错误。b.“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可知只说索隐派属于历史学范畴,并没有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c.“‘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表述绝对化。原文为“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可见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故答案为: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原文为“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并没有说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也需要根据作者所写的内容来解读。故答案为: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可知“不写之写”是艺术的空白。b.“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却不再对二人作其他描写”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故答案为:b。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谈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可知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用笔灵活: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材料一最后一段“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形成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空灵之美,增强审美意蕴: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可知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可知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故答案为:①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用笔灵活;②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形成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空灵之美,增强审美意蕴;③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林黛玉无意听到贾宝玉成亲的消息,如同一个疾雷,心里五味陈杂,迷迷痴痴,五内俱焚,黛玉哇地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林黛玉要死了,等着宝玉来看他。她多么想再看宝玉一眼,但是,黛玉等到最后,也没见宝玉的人影,黛玉用尽最后的力气茫然的对着黑暗,直声喊道:“宝玉、宝玉,你好……”。然后就咽气了。宝玉的通灵宝玉是要有块金的来配的,宝钗恰好就有个赖头和尚给的金锁。宝黛的木石前盟在被世人看好的金玉良缘面前似乎不堪一击,为此忧心的黛玉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后来,如世人所愿,贾宝玉和薛宝钗婚事一定,在众人的祝福下热热闹闹的操办婚事。而就在他们入洞房的那天夜晚,潇湘馆却是另一番景象,病入膏肓的林黛玉奄奄一息,在死亡的边缘徘徊。林黛玉既有哀怨,又有难舍,万念俱灰、伤心欲绝,也许临终想说的是“宝玉,你好狠的心啊”。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虽然相互爱着对方,但却走不到一起,无疑是最遗憾的事。而贾宝玉最终被安排和薛宝钗成亲,这点无疑是打击到了林黛玉。当林黛玉听到黛玉听到宝玉定亲的消息,千愁万感,把身子一天天糟蹋起来,杯弓蛇影,一日竟至绝粒。“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也许也会想到宝玉也会因此而伤心难过,既想到自己,又想到宝玉,五味杂陈,融为一团,也许会说“宝玉,宝玉,你好苦命”。林黛玉在离开人世之前,就已经对贾府内部的危机有了察觉,所以她在临死前很可能在提醒贾宝玉要多加注意,也是在弥留之际留下的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万般不舍。因此这句话很有可能是“宝玉,宝玉,你好生小心”或者是“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林黛玉死后不久,贾府就被抄家,其贾府上上下下的人流放的流放,死的死,散的散。故答案为:【示例1】“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示例2】“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团,“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示例3】“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含蓄内敛,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石投江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咳咳嘶呜,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根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象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唤也不唤、闻也不闻,仲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火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婆从梦中惊醒,地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婴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验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婴床前。其时小缨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益,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遍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婴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灭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时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跤至虚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汨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有删改)【注释】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细节描写,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c.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c8.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分析人物心理需要抓住句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进而分析人物的心理。本题中,屈原的心理从第一次面向西北的痛心不已,到第二次面向西北的对故土的不舍以及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首先要比较出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然后针对两种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其作用和效果的侧重点。6.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故答案为:d。7.c.“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次,“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想象秦兵入侵,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故答案为: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故答案为: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取材于《资治通鉴》,有改动)材料二: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空,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感散施甚厚。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倚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取材于《明皇杂录》)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曹参自谓a不及b萧何c一d遵其法e无所变更f汉业以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告”在文中是请假的意思,姚崇为了给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b.“管晏”在文中指的是管仲和晏婴的并称,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相。c.“固”在文中的意思是“固执”,与《离骚》中“固前圣之所厚”的“固”意思不相同。d.“相与”在文中是“共同”的意思,与《赤壁赋》中的“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请假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回来,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c.卢怀慎不谋求钱财资产,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儿还经常挨饿受冻,所以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d.司马光与“时人”的观点不一样,认为唐明皇的盛世基业,是姚崇和卢怀慎两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对卢怀慎给予了肯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②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14.世人对卢怀慎褒贬不一,综合材料,你觉得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f11.d12.c13.①(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做法。②但是(皇上)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这个事。14.①谦逊让贤;②清正廉洁;③善于荐人;④明察政事;⑤理政能力有限。【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参考译文:材料一: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让您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捉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 臣司马光评论说:昔日(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因为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他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材料二: 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 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卧在床很久,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哀悼惋惜。10.句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不及萧何”是动宾结构,做“曹参自谓”的主语,主谓宾中间不断开;“一”是“全部、都”的意思,修饰“遵”,所以“萧何”与“一”之间应该断开,即c后断开“遵其法”为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e后断开;“无所变更”省略了主语,表意完整,前后断开;“汉业”是“成”的主语,“汉业”前断开,即f后断开。故答案为:cef 。11.c选项正确,“固”意思不相同,分别是“固执(保位)”和“本来”。句意: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d选项错误,“相与”意思不同。分别是“共同”和“互相”。句意: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故答案为:d。12.c选项“所以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错,文中“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意思是“卢怀慎虽然贫穷,但是他对亲戚朋友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故答案为:c。13.(1)“下”,居于……之下;“授以国政”,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以国政授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美”,形容词作动词,赞美。(2)“享国”,在位;“稍”,逐渐;“其”,一定;“志”,记。故答案为:①(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做法。②但是(皇上)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这个事。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由“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可得出:谦逊让贤;由“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可得出:清正廉洁;由“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可得出:善于荐人;由“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可得出:明察政事;由“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可得出:理政能力有限。故答案为:①谦逊让贤;②清正廉洁;③善于荐人;④明察政事;⑤理政能力有限。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拟行路难其十五[南朝]鲍照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菜。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长袖纷纷徒竟世,非我昔时千金躯。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注释】①鲍照,曾侍奉多位国君或诸侯但一直不被重视,最终于乱军中遇害。②柏梁台,汉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门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开头连用两句“君不见”,通过古今对比,将如今清冷荒凉的景象与昔日的太平盛世形成了鲜明反差,怀古伤今。b.“歌妓舞女”是指蓄养于宫中的女子,“今谁在”表明如今灯红酒绿的生活不复存在,这句诗表示帝王享乐的生活不能持久。c.倒数第二联一个“徒”字表示枉费心机,一个“我”字借宫女的口吻显得颇为冷峻,这句诗讽刺了当时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d.尾联中“黄垆”即黄泉,诗人认为纵使不追求世俗名利,也不应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不要等到死时再空自叹息。16.有观点认为,本诗过于侧重表达自我悲观的消极情感,对此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不认同。①“非我昔时千金躯”深含着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愤慨;②“君不见”二联用典,表达对权势的垄断者、名利的占有者的厌恶和愤恨;③“随酒逐乐任意去”一联流露出了“不愿追名逐利,人生及时行乐”的主张。【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昔日的太平盛世”错误, “柏梁台”“阿房宫”并不是太平盛世的表现,而是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象征。b.“‘今谁在’表明如今灯红酒绿的生活不复存在,这句诗表示帝王享乐的生活不能持久”错误,根据诗句“歌妓舞女今谁在”可知,“今谁在”表明歌妓舞女她们已沉入历史的长河之中。d.“也不应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错误,“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的意思是,就算再怎么长袖善舞、费心追名逐利,也不过枉费功夫,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锦衣玉食、高贵雍容的人了;所以我要学会及时行乐,顺心任意地度过快乐的一生,不要满怀遗憾地死去。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与其去追求世俗的名利,还不如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故答案为: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主旨思想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拟行路难》组诗与其说表达的是悲观消极,不如说是诗人反讽社会黑暗的愤激之情。从诗歌前两句“君不见”可见,诗人对于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行为极其厌恶,并指出即使他们占有普通人难以享有的权利声名,最终也不过荒冢草没,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而对世人毫无益处。诗人这两句表达的并非昔盛今衰的惋惜感慨,而是对这些统治者最终下场的揭露,冷眼旁观,体现诗人对他们的厌恶愤恨。从“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中可见,作者厌恶纷纷扰扰追名逐利的行为,认为这不过是徒劳无功,社会风气如此,汲汲营营也无法让人凭借才学本领成为锦衣玉食之人,其中蕴含的实则是对当今世道不能给予有才能之人应有的待遇的愤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愤激之情。最后两句诗人主张及时行乐,看似消极,实际上诗人反对的主要是追名逐利,不愿屈心抑志去做与世浮沉之人,然而社会黑暗,并不给予他公平,无奈之下只能够选择及时行乐。并非诗人天性如此,实则是世道所逼,不得不如此而已。故而说本诗着重表达悲观消极之情,是不合理的。故答案为:不认同。①“非我昔时千金躯”深含着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愤慨;②“君不见”二联用典,表达对权势的垄断者、名利的占有者的厌恶和愤恨;③“随酒逐乐任意去”一联流露出了“不愿追名逐利,人生及时行乐”的主张。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文字中的空缺部分。(1)《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2)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往事的追忆的诗句是: , 。(3)《李凭笠篌引》中运用通感的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 。【答案】(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3)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瓜洲渡、锦瑟、融、紫皇。故答案为:(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3)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彩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嚎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鸻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①____,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②____。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奈何不得;如醉如痴19.原句使用“着”表示动作的延续性,可以表现仙鹤的形态,展现皮影表演的活灵活现,可见“我”对表演的喜爱和沉迷。【知识点】压缩语段;成语的使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根据语境,乌龟把头和四肢缩进壳里,让仙鹤无可奈何,对付不了,应填表示没有处置办法的词语,所以可填充“奈何不得”。奈何不得:没有办法对付或处置。第②处,根据上文“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可推断是写皮影戏生动多姿、吸引观众的表演场面,故填充“如醉如痴”。 如醉如痴: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故答案为:奈何不得;如醉如痴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部分“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采用“……着”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着”字着重体现出仙鹤从动作到神韵的一系列进行时的状态,生动形象活泼。而改句“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仅表明仙鹤的动作,句子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故答案为:原句使用“着”表示动作的延续性,可以表现仙鹤的形态,展现皮影表演的活灵活现,可见“我”对表演的喜爱和沉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____。它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闪光品质,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预防便秘。此外,绿豆中钙的含量在杂豆中也算优秀,分别是红豆和白扁豆的1.1倍和1.2倍;绿豆的铁含量是鹰嘴豆的近2倍,素食主义者_②_。绿豆如此受欢迎,还要归功于它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这导致它具有了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抑制淀粉酶活性,对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预防糖尿病都有帮助。特别是在绿豆皮中存在的类黄酮物质,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还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绿豆常被人称作是“夏季解暑小能手”,闷热的三伏天儿,③____,不仅能“带走”热气,还能补充水分和营养,简直美妙极了。绿豆中的钾和维生素b族营养都不错,正好可以弥补高温出汗导致的这部分营养流失。所以,绿豆汤“解暑”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b.我们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应该在“怎么写”上多用些心思,努力尝试独特的表达。c.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d.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叫“牛市”;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叫“熊市”。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b21.绿豆营养丰富;可以常吃来补一补铁;喝上一碗绿豆汤22.这让它具有了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抑制淀粉酶活性,对缓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预防糖尿病都有帮助。【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引号表示强调。a选项表示引用;b选项表示强调;c选项表示讽刺、反语;d选项表示特殊称谓。故答案为:b。2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空,填写总括句,通读文段可知,陈述的对象应是“绿豆”,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闪光品质,还富含膳食纤维”“绿豆中钙的含量……绿豆的铁含量……”是说绿豆的营养成分。所以这里可填“绿豆营养丰富”一类的句子。第②空,前句说“绿豆的铁含量是鹰嘴豆的近2倍”,所以素食主义者可以用绿豆来补铁。这里可填“可以常吃来补一补铁”一类的句子。第③空,依据后文“所以,绿豆汤‘解暑’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可知,这里可填“喝上一碗清爽的绿豆汤”一类的句子。故答案为:绿豆营养丰富;可以常吃来补一补铁;喝上一碗绿豆汤2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是“导致”一词使用不当,往往指不好的结果,此处应改为“让”;二是成分残缺,“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缺动词,在前面加上“缓解”。故答案为:这让它具有了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抑制淀粉酶活性,对缓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预防糖尿病都有帮助。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并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之一。春节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情拥抱春节。这赋予了传统佳节以更深意蕴、更多意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美哉中国节,融通世界年“中国节”在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上成为“世界年”,意义斐然。春节的华光照耀世界,而世界万邦的习俗也丰富春节的内涵。于此可见,文化交流少不了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亦离不开各民族的民心相通。文化共荣于互鉴之美,“中国节”融通成“世界年”,纳万邦之俗,方可成华夏同春。佳节通于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文化自信溯其本。“中国节”走向世界,文化自信是不可磨灭的底气,源远流长便是文化自信中的锐气。唯有在保护和传承有序中坚定文化自信,方能让更多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中国年”成“世界年”,东方文化走向世界,其后多是 民心相通、文化交融。《韩非子·说林上》曾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华文化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也使得世界得以窥见中国文化之美。从驼铃阵阵,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始,再到宋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至今演变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明在民心相通间走出去,长安可以遇上罗马,孔子也可以遇上苏格拉底,东方丝绸也可包裹西方银器。文明交流的本质,在互融,在共通。春节成为“世界年”和瓷器被冠以“china”之名殊途同归,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也让世界看到了良好的中国形象。世界吸纳中国节,是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文明胸怀使然,纳万邦之俗,成华夏同春。 “静止自守的文化只会沦为一潭死水,而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的文化才能保持活力、走向世界。”同是春节,世界各地的呈现形态并不相同:越南喜欢好运祝福的花,韩国则以白色信封盛装压岁钱,马来西亚则强调“捞生”,寄予一年的风生水起。同节不同庆,同习不同俗,这是文化多样和文化共荣的体现。春节既已走向世界,吾辈更应以世界的胸怀来看待外国节日,“谈圣诞节色变”大可不必,西方节日在不失去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应给予合理庆祝的土壤。东西方文化有差异,这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但是既已走向世界,便应该把东西方文化置于同一层面互相尊重、了解,这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文化多样的重要推手。纳万邦之俗,华夏便可同春,心怀包容,方可春色满园。万家团圆、辞旧迎新,“中国节”终成“世界年”。在21 世纪国与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拥抱春节,春节也在期待拥抱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记叙式材料作文题。【题干分析】材料主要提到联合国通过决议,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确定为联合国的假日之一。联合国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是对中国文化的接纳,是对中国价值理念的认同,体现了世界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综上,本次作文要求围绕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这一事件,谈谈自己的联想和感悟。作为文明的载体,每一个节日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和精神追求。春节本是中国的传统假日,是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蕴含着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理念,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既是中国硬实力使然,也彰显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意味着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度得到加强,给世界各国人民更多机会了解中华文化。同时,世界对中国的接纳,也体现了文明之间的互融互鉴,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意识,也体现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体现了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从而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写作时,开头简述材料,表明自己观点,这一事件背后,是中国的被认可、被欢迎,是中国文化的被看见、被尊重。然后论述春节,何以能够走向世界?春节是一个温暖喜庆的节日,其背后是人们对生活的无尽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历经几千年风雨,早已沉淀下其独一无二的品格;春节走向世界,是中国人的走向世界,是中国文脉的走向世界,是中国魅力的走向世界。接着论述为何世界也会拥抱春节?好的文化共生相融,才会成为世界文明,文化多元,让世界更精彩。最后总结全文,各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共融中映照光辉。【立意提取】1.中国的春节,世界的春节。2.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3.春节成为国际性节日,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4.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资源
示范课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