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九游会网址多少

2024-06-03
| 10页
| 251人阅读
| 24人下载
6.3日限时练(共100分)一、文言小题(36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振之以威怒    西取由余于戎 b.苟以天下之大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秦人不暇自哀    斯用兵之效也 d.为天下笑者,何也    终必不蒙见察2.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b.举先王之政             举:施行c.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特别 d.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恕:原谅我3.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之日久 游处:交往共处 b.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c.仁者播其惠             惠:恩惠 d.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b.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c.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 d.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安息。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c.谁得而族灭也 d.多于市人之言语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齐楚之精英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复一一自辨 b.于反覆不宜卤莽c.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d.振之以威奴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族秦者秦也        ②六王毕,四海一b.①朝歌夜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①燕赵之收藏        ②可怜焦土d.①辇来于秦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11.下列各项,特殊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a.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b.①并国二十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②民以殷盛,国以富强d.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②戍卒叫,函谷举12.下列各项句中的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①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②思厥先祖父b.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①汝可以模拟得之           ②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32分)(一)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有删改)(二)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投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注】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有删改)【注】泉府:官名,也指掌管税收,管理百姓对财物的借贷及利息的政府财政金融机构。13.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强抑a与之b岁c收其d什四e之息f谓之g不征利h光i不信也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与“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中的“则”含义相同,都是“就”的意思。b.先王,指古代帝王。一般指历史上的尧、舜、禹、商汤、周文王等有名的国君。c.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为“有司”,后也泛指官吏。d.从,意思是跟从,与“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的意思不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指出变法势在必行且可行。全文说理严谨,理足气盛。b.司马光以“青苗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无视实际情况,一刀切地强制让百姓借贷的做法有求利之嫌。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并没有做到“辟邪说,难壬人”,他身边那些谈论变法之事的就有不少是“邪说、壬人”。d.面对王安石的辩解,司马光多用反向句予以反驳,言辞激烈,足见司马光对王安石是非常痛恨的。16.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 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5)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7.王安石认为“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对此,司马光在《与王介甫第三书》中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应当怎样做才能让变法取得效果?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众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点明圣贤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19.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①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的景象,但一定能在散发着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的建筑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置身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每一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②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地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20. 请分析第①句画线句子中冒号的作用。(3分)21. 有人将第②句画线的句子改成“历史在文化遗产中留下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足迹、民族精神的基因”。你是否同意这样修改?请阐明理由。(4分)22. 请分析最后一句引用唐诗的效果。(4分)五、名篇名句默写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阿房宫赋》中,开头起势雄健,表现秦王一统天下、势如破竹的句子是:“ , 。”(2)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写诚信待人与轻视他人会产生迥异结果的句子是:“ , 。”(4)《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 , ?”(5)《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要谦虚有修养的的两句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威怒振之”;句意:用威风怒气吓唬(人们)。/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西于戎取由余”;句意: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b.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苟以大天下”;句意: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村中好事少年驯养一虫”;句意: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c.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句意: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d.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故选c。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 特:只、只是;句意:(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故选c。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错误。惠:仁爱,宽厚。句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故选c。4.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 句意: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b. 句意: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c. 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d. 休:喜庆,福禄。句意: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故选d。5.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被动句,意思上的被动。句意: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a.被动句,意思上的被动。句意: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被皇帝宠幸。b.判断句,“者也”“也”表判断。句意: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c.省略句,“灭”后省略“之”。句意:谁能够族灭它呢?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市人之言语多”。句意:比市民的言语还多。故选a。6.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常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句意: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b.古义:指天气。今义: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句意: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天气冷暖却截然不同。c.古今义都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句意:(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d.古义: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文中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指出类拔萃的人。句意:齐国、楚国的精华物资。故选c。7.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辨”同“辩”,译为“辩解”。句意: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b.“卤”同“鲁”,粗鲁。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c.没有通假字。句意:句意: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d.“具”同“俱”,译为“全,都,详尽”。句意: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故选c。8.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无”同“毋”。句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b.“简”同“拣”。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c.无通假字。句意: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d.“振”同“震”。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故选c。9.d【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a.“而已”,古今意思相同,罢了。句意: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b.“苟且”,古今意思相同,指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句意: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c.“邪说”,古今意思相同,有严重危害性的不正当的议论。句意: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d.“行路”,古义为陌生人;今义为走路。古今意思不同。句意: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故选d。10.d【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的能力。a.①“族”,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杀尽;②“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b.①“弦”,名词活用为动词,奏乐;②“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句意:早上唱歌,晚上奏乐。/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c.①“收藏”,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藏的珍宝;②“焦土”,名词活用为动词,变成焦土。句意: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可怜阿房宫成了焦土。d.①“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②“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句意:坐着辇车来到秦国。/(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故选d。1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是因为争相贿赂倾国,导致自己国力下降,是灭国的道路。b.定语后置句,应为“并而十国”。/宾语前置句,应为“众为何”。句意:吞并了二十个国家。/(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c.省略句,省略“以”后的“之”。句意: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度。/人口数量得以增加,国家得以繁荣富强。d.被动句,第一句“为”表被动。句意:却被秦国积累的威势所胁迫。/戍边的士卒(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呐喊起来,函谷关被刘邦率兵攻取。故选b。1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钟情”:古义为感情丰富,多情;今义为感情专一。/“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指爷爷。句意: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b.“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句意: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c.“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可怜”:古义为可惜;今义为怜悯,同情。句意: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楚人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怜阿房宫成了焦土。d.“模拟”:古义为想象、揣摩;今义为模仿。“以为”:此处古今同义,都为“认为”之意。句意:你可以凭此书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故选d。13.bfh 14.a 15.d 16.(1)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缘故啊。(2)那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你的人,都是这样的,介甫您或许是偶尔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吧。 17.办好大事而忽略小节,保留善政而去除弊端,择用良吏以推行新法。【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便强行贷给他们,每年收取十分之四的利息,要说这还不是向百姓求利,我是不相信的。“强抑与之”是动宾结构,其后b处断开;“收其什四之息”是动宾结构,其后f处断开;“光”是司马光的自称,作下句主语,其前h处断开。故选bfh。14.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却;就。句意:我却认为接受皇上命令。/要怎样的德行就(才)可以称王呢?b.正确。c.正确。d.正确。跟从;使跟从,带领。句意:臣民有愿意跟从的。/刘邦第二天一早带领一百多骑兵去拜见项羽。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非常痛恨”错误,本文虽言辞犀利,针锋相对,主要是表达自己变法的坚决态度,语气委婉而严正,刚柔相济,又不失对司马光的尊重,没有痛恨。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二个“度”,考虑;“义”,适宜;“是”,认为正确。(2)“希意”,迎合他人意旨;“是“,这样;“未之察”,宾语前置,应为“未察之”。(3)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习”,习惯;“苟且”,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以……为”,把……当做;“恤”,体恤、顾念;“自媚于众”,状语后置句,向众人献媚讨好。(4)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罢了。(2)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注意得分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特:只是。而已:罢了。(5)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1)虽,虽然;董,督察;振,威吓;苟,苟且;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可知,办好大事而忽略小节,保留善政而去除弊端;由原文“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投以善法,终无益也”可知,择用良吏以推行新法。参考译文:(一)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接受皇上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对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二)商议法令并交给有关官员去施行,这确实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办理大事忽略小事,保留好的政策,革除其中的弊病,不应不分大小,将所有旧的法令全变为新奇的法令。况且有合适的人在法令才能执行下去,介甫您果真能选择良吏并委任他们(执行新法),有弊端的法令自然会被去除;倘若有关官员不是这样的人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难道是指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业务吗?我私下里琢磨那时的用意,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给百姓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要唯独以此为首要的事务吗?如今贷青苗钱时,不问百姓是贫是富,也不问他们愿不愿意借贷,便强行贷给他们,每年收取十分之四的利息,要说这还不是向百姓求利,我是不相信的。至于说到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的坐席上,每天一起谈论变法、讲求利益的人当中,“邪说、壬人”就不少啊。那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你的人,都是这样的,介甫您或许是偶尔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吧。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跟从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天下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忧虑国事,以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呢?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采纳察知罢了。18.d 19.(1)相同点: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2)理由: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3)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说法有误,诗句意思是不必过于计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重要的是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这种评价是“众人”的评价而不是“圣人的批判”。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众人纷纷何足竞”描写诗人王安石对于造谣非议的现实,不与争辩,而是坚持去做。具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自信心。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屈原“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描写屈原在人们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屈原并不争辩,只是说就这样算了吧,只要我的情操确实高尚芳洁。 所以面对非议,王安石和屈原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20.第①句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下文从鼓浪屿、大雁塔和“鎏金铜蚕”三处文化遗产来说明文化瑰宝的珍贵。 21.不同意。①原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更加形象、更有感染力。②原文“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构成了递进关系,改后的语句破坏了递进关系。 22.①“养在深闺人未识”是《长恨歌》中形容杨贵妃的诗句,这里用来比喻文化遗产深藏在博物馆中不为大众所知的状态。“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乌衣巷》中的诗句,这里用来形容文化遗产在宣传引导下可以让大众逐渐了解的境况。②引用大众熟悉的唐诗,更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说理形象生动,增加文章的文化韵味。【解析】20.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线句,以“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作为主语,说明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珍贵性。而冒号后,作者则分别以“漫步鼓浪屿”“置身大雁塔”“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为开头,具体讲述了这三处文化瑰宝对传递民族文化精神底蕴的重要意义。而这些,都是前文“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的最好证明。由此可见,冒号前边内容为总说,后面内容为分说。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需要回答“不同意”。然后分析两种表达的不同之处以及文中这种表达的效果。第一处不同,文中说“时间无言……铭刻……”,“无言”“铭刻”本属于人的行为,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更为形象生动,同时“铭刻”更能展现留下的印迹之深。第二处不同,文中说“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由“足迹”到“记忆”再到“精神”,由实到虚,由浅入深,呈现出逐层加深的递进关系,改句“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足迹、民族精神”破坏了这种关系。22.本题考查分析引用诗文的作用,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做本题,要明确所引用的诗文本来是形容什么的,在文中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而且要从“似与不似之间”的角度结合文段内容进行赏析。“养在深闺人未识”,是《长恨歌》中形容杨贵妃的出身的,写出其本是深闺女子,没多少人知道她的特点及存在,在文段中,用这句诗形容文化遗产,用来比喻文化遗产深藏在博物馆中不为大众所知的状态。而作者用“不应让”一词,则是以此表现文化遗产不应该让人不了解,从形容对象上来说,这是原文与诗句中的“不似”的表现。“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是形容“王、谢”家的燕子,此时已经飞到了普通的老百姓家中,文中以此诗句来表现文化遗产也要像燕子一样,通过我们的宣传,让它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从普及的角度来讲,这又是诗文和原文的“似”的体现。在引用诗文的“似与不似”角度看,这样的引用,让我们有更新奇的感觉,让说理更顺理成章,让我们的理解更透彻。而在艺术表现力方面,选用大众熟悉又古典韵味十足的唐诗,更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说理形象生动,增加文章的文化韵味。23. 六王毕 四海一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学科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 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学科网,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网站地图